首页 > 新闻动态 > 好茶出自“采云间”

好茶出自“采云间”

好茶出自“采云间”

—记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金土和他的团队

本报通讯员盛国勇 朱东升

“绿色代表着希望,绿色代表着未来,我愿意为中国绿色事业奋斗终身”。不久前,在由中国绿化委员会、绿色中国杂志社、中国绿化基金会、人民网、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组委会等共同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12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上,浙江采云间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采云间茶业”)董事长潘金土作为国内茶行业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代表,道出了在生产、开发、壮大有机茶产业征程上的豪言壮语。

种出来的好茶

潘金土的家乡位于中国有机茶之乡—浙江省武义县,这里地处浙赣皖绿茶“金三角”。从小就跟随父母种茶、采茶、制茶的经历,使他对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专注绿茶产业20多年,作为国家高级评茶师,他也深谙其中的秘诀—好茶是种出来的。

“安全、健康、环保的食品必然是市场所需求的,所以一开始我就把开发有机绿茶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基地选址、茶苗筛选、施肥用药等方面都按照有机茶的标准进行管理。”创业之初,潘金土独到的眼光使他与有机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采云间茶业树立了“好茶从种植开始”的理念。

2000年,采云间茶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当时全球唯一的“联合国有机绿茶生产与贸易示范基地”称号;2011年,又被国际茶叶委员会等五大茶行业机构联合授予唯一的“中国最佳生态茶园”称号。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仅有50亩茶园发展到现在拥有12.8万亩茶园,在潘金土的带领下,采云间茶业经历了数十次扩张,每一次扩张,他都必定会亲自深入茶园,组织团队对土壤成分进行分析,对茶树品种进行鉴定筛选,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对病虫害进行监测……

在对茶园的日常管理中,从栽培、除草到施肥、用药,潘金土都亲自参与制定了一整套严格的种植、管理和监控体系,实现了“种-养-沼-肥”的循环生态系统,很好地控制了农残问题,确保种植出来的茶叶原料品质过硬。

制出来的好茶

20多年来,在绿茶产业里无数次的摸爬滚打,潘金土对制茶工序早已驾轻就熟,但近年来,由于国内制茶高级技师稀缺,加之技师个体差异也会导致制作出来的茶叶品质不一,而且热衷学习制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种种严酷的现实,“倒逼”潘金土不得不开始思考茶叶制作转型升级的问题。

“传统的制茶工艺依靠技师技能,技师的水平差异影响产品的一致性,技师人员不足影响着茶叶产量,只有实现茶叶初精加工全过程机械化,才能确保茶叶品质如一,也才能实现茶产业的规模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潘金土可谓费尽心机,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法硬是啃起了这块“硬骨头”。

在不断考察、对比、总结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潘金土带领他的团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与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立起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国际领先的茶叶制作工艺生产流水线,攻克绿茶机械化初精加工中的核心技术难题,探索出了一条绿茶初精加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之路,实现了采摘、制作、加工、包装全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规避了人工制茶过程中的成品差异化以及人工不足和二次污染等问题,建立了茶叶初精加工的现代化生产模式,保证了茶叶品质的稳定、安全和优质。

拼出来的好茶

“国内外市场上茶叶品牌数以万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胜利,拼的就是品质。一流的品质赢得一流的口碑,一流的口碑才能斩获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潘金土心中,绿茶的品质决定着采云间茶业的兴衰乃至生死。

为确保茶叶安全和具有竞争优势,潘金土在创立采云间茶业之初,就将号称农残检测严苛程度世界之最的欧盟安全标准作为企业的内控标准。具体来说,我国茶叶的农残国家标准检测项目为25项,而欧盟标准的检测项目多达468项。在潘金土的带领下,采云间绿茶以通过欧盟标准检测的傲人成绩改写了国内无欧盟安全标准茶叶的历史。

叩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大门,占领高端市场份额,这是潘金土一直以来的梦想。近年来,以美、日、欧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茶叶的农残和卫生要求越来越严格,形成了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在潘金土看来,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他的带领下,采云间绿茶以优质的品质先后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QS认证,以及国家环保局CFDC、美国NOP、日本JAS等国内外认证机构的有机食品认证,并连续12年通过欧盟生态市场研究所IMO有机认证,出口茶叶数量和金额连年攀升,并保持着出口德国绿茶全国领先的市场地位。10多年的时间里,从未因农残问题而遭遇退货。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采云间茶业做成中国的"立顿"。”潘金土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他坦言:“我们在开拓高端市场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细分市场开发,进行多元化发展,坚持种植、制作高品质绿茶,让采云间绿茶成为老百姓买得起、喝得起的绿色健康茶。”

点击原文http://m.sohu.com/n/391474134/